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
KaurJmeb 撰
2006/03/31 10:40
維基百科 (wikipedia) 創辦人 Jimmy Wales 在中研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場 (OSSF) 安排下,即將四月初來台訪問。雖然我們認為大家都對 Wiki 並不陌生,但在此仍補充一下維基百科的源起及它之所以引發關注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了滿足大眾閱讀和查詢的需求,百科全書的型式也漸漸由紙本轉形為線上百科,數位化的內容,結合了超連結等簡單的網頁語法,或整合不同主題、內容的資料庫,就可以讓線上百科的內容和查詢功能互相支援,加上結合辭典、學術期刊等資料庫,使得閱讀和提供資料的型式更加的便利和多元。
雖然網路的進步和百科的數位化帶給人更多閱讀和查詢的便利,但是不論是紙本或是轉型的線上百科,其內容的版權仍然是「版權所有」,使用者必須付出昂貴的費用才能獲得這些知識,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是能夠負擔的經濟支出,所謂知識的獲得仍然是有經濟能力的人的特權,數位化的資訊和知識,對許多數位弱勢族來說,仍然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
一部讓全人類免費共享知識的線上百科想法,約在 20 世紀的 90 年代被提出,起初的目標是要將現有的紙本百科電子化,除了紙本的百科之外,也有電子化宗教方面辭典的例子。利用協作方式的知識管理,由於相關的網路技術尚未成熟與普及,許多珍貴的內容主要都是以新聞群組、BBS 等方式被整理保留下來,結合網路搜尋功能,方便網路使用者來尋找這些資料。
隨著 Web 2.0 時代的到來,讀者的身分,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到自由的選擇消費,進化到彼此互動、協作,並和更多人分享。全民共享知識的想法和創作方式,終於在 wiki 這樣的技術漸趨成熟後,一瞬間爆發。
wiki 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全球第一個 wiki 網站是沃德坎寧安在 1995 年架設起來,wiki 這樣的技術改善了使用者進行網頁編輯時所要熟記的 html 語法,讓編輯者可以快速地修改網頁的文件內容,更特別的是,在不特別限定的情形下,每一個網頁的瀏覽者,同時也可以是網頁的編輯者,每個人都可以修正這個頁面、貢獻自己的所知到這個網頁上。
維基百科 (Wikipedia) 建立於 2001 年,由 Jimmy Wales 和他的夥伴 Larry Sanger 用 wiki 創建而成,繼承先前 Nupedia 線上百科計畫,並將原本專家審稿的方式,改制為全民共同創作、共同審核,加上許多網站的和媒體的介紹推薦,越來越多熱情的網友加入知識分享的行列。2001 年同年開始開放各種語言的建立和申請,直到 2006 年年初,已經有超過 210 種語言的維基百科被成立,英文版的詞條數也突破了一百萬則的里程碑。中文的維基百科和德語、法語等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批成立的非英語維基百科計畫,經過大家合作建置, 2006 年初時詞條數達到五萬多則,在所有語言版本中排名第十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特殊的正簡體轉換系統不僅在 2005 第一屆國際維基媒體大會上倍受矚目,隨後更受到塞爾維亞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作為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的轉換系統。閩南語維基百科在 2004 年成立,是華文第一個方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能讓全人類自由共享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內容授權方式與一般的文件授權方式不同。維基百科內容的授權,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自由文檔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授權,允許使用這些內容的人,不但可以使用,還可以加以修改、散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內容的流通到更多人手中。
除了百科之外,維基百科還有許多姐妹計畫,來收集各種不同型式的文件,包括辭典、文庫、教科書、語錄、物種,還有收集各種影音檔案的維基共享資源,和由全民發布式的維基新聞,為了組織這些計畫,Jimmy Wales在2003年成立了「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來統籌管理,基金會的運作和硬體的維護主要是依賴世界各地認同這些計畫的人捐款資助。
維基百科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多樣化的語言版本。傳統百科的線上版,即使有多種語言版本存在,但是礙於版權問題,可能只提供一個語言版本的對照,如果要閱讀其他語言版本,就要另外付費。在維基百科上各語言版本的網站各自獨立,只要透過簡單的語法,就可以把相同名稱的詞條互相連結起來,閱讀者可以很方便的比較各版本間建立的狀況,也可以藉由各版本間的閱讀和翻譯,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一個熱門的詞條的其他語言連結,可能多達上百種。即使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觀察到的現象都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環境的人口,許多維基人都認為,多閱讀和接觸其他語言版本的變化,可以由此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關心的焦點和思考方向,自己在看全世界的版圖時,也多了更多觀察的角度。
作者為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
2006/03/31 10:40
維基百科 (wikipedia) 創辦人 Jimmy Wales 在中研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場 (OSSF) 安排下,即將四月初來台訪問。雖然我們認為大家都對 Wiki 並不陌生,但在此仍補充一下維基百科的源起及它之所以引發關注的原因。
傳統百科到線上百科
提到百科全書四個字,馬上會讓人聯想到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不論是它的編纂流程的權威性、行銷手法,甚至是它的版本價格,都受人廣為討論,大英百科同時也是各類百科全書參仿的對象。其實不論中外,「百科」這種類型的套書自古就有,例如中國古代的永樂大典,在西方也有亞歷山大圖書館,這類書籍多為王室命人編集而成,作為皇家資料參考的功用,即使到了今日,昂貴的百科全書,在某些成分中,仍然代表著一種「富有」的象徵,大英百科全書過去曾出版不同包裝的版本,就像今日大家對名牌的熱愛一樣,發生搶購熱潮。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了滿足大眾閱讀和查詢的需求,百科全書的型式也漸漸由紙本轉形為線上百科,數位化的內容,結合了超連結等簡單的網頁語法,或整合不同主題、內容的資料庫,就可以讓線上百科的內容和查詢功能互相支援,加上結合辭典、學術期刊等資料庫,使得閱讀和提供資料的型式更加的便利和多元。
雖然網路的進步和百科的數位化帶給人更多閱讀和查詢的便利,但是不論是紙本或是轉型的線上百科,其內容的版權仍然是「版權所有」,使用者必須付出昂貴的費用才能獲得這些知識,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是能夠負擔的經濟支出,所謂知識的獲得仍然是有經濟能力的人的特權,數位化的資訊和知識,對許多數位弱勢族來說,仍然像科幻小說般不可思議。
一部讓全人類免費共享知識的線上百科想法,約在 20 世紀的 90 年代被提出,起初的目標是要將現有的紙本百科電子化,除了紙本的百科之外,也有電子化宗教方面辭典的例子。利用協作方式的知識管理,由於相關的網路技術尚未成熟與普及,許多珍貴的內容主要都是以新聞群組、BBS 等方式被整理保留下來,結合網路搜尋功能,方便網路使用者來尋找這些資料。
隨著 Web 2.0 時代的到來,讀者的身分,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到自由的選擇消費,進化到彼此互動、協作,並和更多人分享。全民共享知識的想法和創作方式,終於在 wiki 這樣的技術漸趨成熟後,一瞬間爆發。
wiki 與維基百科
什麼是 wiki 呢?wiki 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全球第一個 wiki 網站是沃德坎寧安在 1995 年架設起來,wiki 這樣的技術改善了使用者進行網頁編輯時所要熟記的 html 語法,讓編輯者可以快速地修改網頁的文件內容,更特別的是,在不特別限定的情形下,每一個網頁的瀏覽者,同時也可以是網頁的編輯者,每個人都可以修正這個頁面、貢獻自己的所知到這個網頁上。
維基百科 (Wikipedia) 建立於 2001 年,由 Jimmy Wales 和他的夥伴 Larry Sanger 用 wiki 創建而成,繼承先前 Nupedia 線上百科計畫,並將原本專家審稿的方式,改制為全民共同創作、共同審核,加上許多網站的和媒體的介紹推薦,越來越多熱情的網友加入知識分享的行列。2001 年同年開始開放各種語言的建立和申請,直到 2006 年年初,已經有超過 210 種語言的維基百科被成立,英文版的詞條數也突破了一百萬則的里程碑。中文的維基百科和德語、法語等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批成立的非英語維基百科計畫,經過大家合作建置, 2006 年初時詞條數達到五萬多則,在所有語言版本中排名第十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特殊的正簡體轉換系統不僅在 2005 第一屆國際維基媒體大會上倍受矚目,隨後更受到塞爾維亞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作為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的轉換系統。閩南語維基百科在 2004 年成立,是華文第一個方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能讓全人類自由共享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內容授權方式與一般的文件授權方式不同。維基百科內容的授權,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自由文檔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授權,允許使用這些內容的人,不但可以使用,還可以加以修改、散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內容的流通到更多人手中。
除了百科之外,維基百科還有許多姐妹計畫,來收集各種不同型式的文件,包括辭典、文庫、教科書、語錄、物種,還有收集各種影音檔案的維基共享資源,和由全民發布式的維基新聞,為了組織這些計畫,Jimmy Wales在2003年成立了「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來統籌管理,基金會的運作和硬體的維護主要是依賴世界各地認同這些計畫的人捐款資助。
對維基百科的質疑
這樣由有別於傳統百科編輯的過程,最容易引起別人對它「準確性」的懷疑。任何人都可以對內容進行修改,那要如何保障內容的正確呢?參與維基百科編輯的使用者們,為了確保這點,制定出了參與維基百科過程中,所須遵守的遊戲規則,除了基本的格式和編輯態度之外,對於內容方面,也主張這些內容要禁得起別人的驗證。確實,維基百科編輯者的角色主要是收集、整理知識,而非「創造」或是羅織偽知識。2005 年年底,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 邀請了多位學有專長的審稿者,針對大英百科和維基百科相同標題的文章進行審查,其統計結果發現,大英百科的錯誤內容僅比維基百科少一點而已,在這審查結果出爐後不久,大批的維基百科編輯者,馬上修正了該期刊所指出的錯誤。其實也是表現了維基百科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且虛心地接受各方考證,永遠以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百科為目標。維基百科社群
根據淡江大學圖資系林信成教授於 2006 年年初所做的「wiki 系統分析與社群經營之研究統計」,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活動的維基人,以中國大陸占多數,來自台灣的使用者次多,占了 23%,主要的學歷為大學和研究所以上。維基百科吸引眾多維基人熱情參與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要求每一位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場來撰寫,並透過多數人的參與,使它的內容趨近客觀中立;來自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編輯者,也可以藉由編輯相同或相近的詞條,交流彼此的知識。和所有的 wiki 引擎一樣,建立在 mediawiki 上的維基百科,只要透過點擊頁面和段落旁的「編輯」這樣簡單的步驟,就可以開始對該頁面進行修改,對於初入門的編輯者來說,維基百科也提供了簡易的工具列,省去了新手要記憶大量語法的困擾,直接點選工具列,就可以做到內部連結、加入圖片、繪製表格等功能,如果學習這類語法有困難,也可以和別人分工,有人以創建內容為主力,有人可以協助添加語法,協力合作讓每一篇文章更符合維基百科的格式。維基百科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多樣化的語言版本。傳統百科的線上版,即使有多種語言版本存在,但是礙於版權問題,可能只提供一個語言版本的對照,如果要閱讀其他語言版本,就要另外付費。在維基百科上各語言版本的網站各自獨立,只要透過簡單的語法,就可以把相同名稱的詞條互相連結起來,閱讀者可以很方便的比較各版本間建立的狀況,也可以藉由各版本間的閱讀和翻譯,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一個熱門的詞條的其他語言連結,可能多達上百種。即使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觀察到的現象都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環境的人口,許多維基人都認為,多閱讀和接觸其他語言版本的變化,可以由此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關心的焦點和思考方向,自己在看全世界的版圖時,也多了更多觀察的角度。
結論
整體來說,維基百科和其所有計畫在知識分享和內容開放的方向是不變的,也是這個方向吸引許多認同這些計畫的志工們持續參與,伴隨著眾多的使用者加入維基百科,使更多使用者協助提報問題和修改mediawiki這個自由軟體,但是開發者的速度,似乎無法來得及應付急速增長的使用人口。且為了維持整體編輯的情形,社群大量的使用者的編輯和討論模式,也迫使維基百科建立一些與原始設立精神不合的管理規定,這些系統開發的問題和社群經營管理的模式,將會是維基媒體計畫運作的關鍵之一,也是值得中文維基百科等發展中的相似計畫借鏡。作者為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
--CNET扮演多種意見發表平台,歡迎外稿作者投稿。
本文為投稿作者意見,不代表CNET立場。--
本文為投稿作者意見,不代表CNET立場。--
資料來源:
★ZDNet-TW 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
留言
張貼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讓凍仁知道。😉